书友们,不要错过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角色鲜活得就像从书里跳出来陪你聊天。每一页都是新的惊喜,绝对让你欲罢不能。要是你也在寻找那种让人上瘾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就是你的最佳选择,快来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故事中吧!
《李鸿章:晚清第一能臣》 作者:闫鑫
第一章——少年李鸿章
小时候,李鸿章就表现出天赋异禀、天资聪慧的一面,赢得长辈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同龄人眼中,他是孩子王;在长者眼中,他天生具有将相 气质。
李鸿章拥有不凡的少年时代,心怀不凡的志向,具备不凡的 眼光。
书香门第出才郎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文安是个满腹经纶、勤于读书的老实人,在没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前,一直在家乡以开馆授业为生。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合肥肥东县东乡(今合肥瑶海区),是家中二子,李文安还有五个儿子,长子李瀚章,三子李鹤章、四子李蕴章、五子李凤章、六子李昭庆。
在这些儿子中,李鸿章是最受父亲重视的,也是成就最大的。他从小就表现出一股不凡的气质,天资聪慧,喜欢读书,灵活变通,浑身散发出一股灵气。
李文安经营的课馆名叫棣华书屋,李鸿章从6岁的时候就入馆学习,接触浩瀚的书海,领略经典文集。
父亲看到李鸿章如此勤勉,爱好读书学习,心中非常欣慰,同时他自己也在努力备考,准备下一次科考有所成就,改善家里的贫穷境况。
后来忙于科考,李文安腾不出多少时间教导李鸿章,却又不想浪费了这块璞玉,只能咬牙花重金聘请当地有名的大儒周老先生负责李鸿章的启蒙教育。
周老先生收徒非常严格,治学严谨更是出了名的,尽管收了很多徒弟,可让他满意的少之又少,他也是看在李文安同为读书人,反复苦求才答应下来。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导,周老先生越来越高兴,因为他遇到了真正的天才,真正的可造之材。
李鸿章天资聪慧,八九岁时就熟读《四书》,甚至涉猎一些其他的儒学经典,而且尊重师长,在周老先生面前礼数周全。这样谦逊好学的孩子,哪个老师不喜欢?
于是,周老先生十分重视李鸿章,打心眼里喜欢这孩子,外出办事或游玩都要带着他。
有一次,正值酷热的三伏天,师徒二人外出游玩,全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了,两人来到一个池塘边,一眼看去,池水清澈见底,池底石头上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师徒二人便打算在这里洗个澡,当周老先生脱下衣服,将其挂在树枝上时,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轻声念道:“千年古树为衣架。”一旁的李鸿章正在脱衣服,听见师傅的话,眼睛一亮,看到师傅正捧着水冲洗身子,张口接道:“万里长江作浴盆。”
听到这话,周老先生当场愣住了,过了片刻才反应过来,眉开眼笑地大声道:“妙,妙啊!”
或许是一时兴起,或许是为了再次试探李鸿章的本事,周老先生又给他出了几个难题,有赋诗,有对联,李鸿章摇头晃脑中全部答对,而且
回家后,他偷偷跟李文安提及此事,不停地赞赏李鸿章,称其才思敏捷,将来必成大器。
李文安非但没狂喜不已,反而有些担心,有些疑虑,自己儿子才九岁多,就算读过几本书,也算不上登堂入室,尤其是周老先生,一直以苛刻严谨出名,很少这样夸奖一个孩子。
看到李文安狐疑的神情,周老先生哭笑不得,只好约了王先生一起出题考验李鸿章。
第二天,王先生如约而至,刚一进门就看见李鸿章和几个孩子把桌子垒起来,最上面放着一把靠背椅,李鸿章就坐在上面,摆出威风凛凛的样子,使唤下面几个孩子,像个大将军一样发号施令。
突然,他看到王先生、周老师和父亲联袂而来,尤其是看到李文安阴沉着脸,吓得浑身颤抖,不敢下来。
王先生朗声大笑,道:“鸿章,只要你答对了我的问题,就让你下来,不惩罚你!”
李鸿章哪敢不答应,慌忙点头,王先生提问了:“三下下到地。”
李鸿章眼珠子一转,机灵地答道:“一飞飞上天。”
王先生和周老先生相视而笑,唯独李文安摸着下巴,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两人走后,李文安担心三人串通好了糊弄他,于是把他带到书房,拿起桌子上一本账本,装作若无其事地感叹道:“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
此话一出,聪明的李鸿章瞬间明白了父亲的意图,眼珠滴溜溜一转,计上心头,咧嘴一笑,随口对道:“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
“好,好,好!”李文安一时高兴,连连叫好,对周老先生的话也信了几分,暗道自家二儿子有真才华,是个可塑之才。
李鸿章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一旁的大哥,李瀚章却是撅起了嘴,有点不高兴了,他相信自己也可以对出来。
李文安接着又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没等李鸿章开口,长子李瀚章抢着答道:“雨洒羊皮一片腥。”这个回答非常平庸,没有文采,只有单纯的对仗。
李文安皱了皱眉头,瞪了大儿子一眼,微微有些不满,李鸿章则是不慌不忙,仔细思索后,缓缓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李文安听后,直接站了起来,拍案叫好,这幅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读起来大气磅礴,富有贵气,吉祥如意,倘若用来赞扬皇上,定会让其龙颜大悦。
他这次是完全放心了,他的眼里全是喜悦和满意,无论才识还是气质,李瀚章拍马也赶不上李鸿章,从此更加重视培养李鸿章。
李鸿章后来又拜了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专心攻读经史,为今后的仕途打下深厚的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功底。
求学志高赴考场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早年因为一些变故从江西湖口举家迁到了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从此在合肥扎下了根,虽然生活过得艰辛,但好在祖祖辈辈撑过来了,香火没断。
到了李鸿章的八世祖那一代,由于生活所迫,八世祖许迎溪将其次子许慎过继给了姻亲李心庄。
李家人一直都踏踏实实,勤俭劳作,不管家境如何,都没放弃过读书,期望有一天可以通过科举进京做官。
李家到了李鸿章高祖的时候,家里终于有了良田二顷,生活水平也算走进了当时的小康水平,可以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也正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里才有钱供孩子上私塾。
不过,辗转几代人过去了,都没有人能从乡下脱颖而出,不知是什么原因,但没有一人放弃过。李家家训严苛,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因此李家子弟在附近都是出了名的勤奋好学,知书达理。
终于,到了李文安这一辈,李家得到了上天14
的眷顾,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大器晚成。李文安小的时候身体很弱,是众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尽管读书刻苦,却很晚才受启蒙,被其父亲误会贪玩。直到后来乡试中举,几年后又和美名远播的曾国藩一同中进士,二人成为“同年”,关系一直很好。
未中举之前,李文安在家乡以课馆为业,一边专心研究经史,一边教授同乡孩童启蒙,以此来赚些钱财补贴家用。
他万万想不到,在他这一辈子,可以见证李家连续发迹,三代中竟有四人考取了进士,还有很多人考上了举人、拔贡、秀才。
李鸿章从小好学,他机灵聪敏,不像父亲一样埋头死学,而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向老师、长者请教,记忆力超强的他对于书本上的硬性知识很快就能掌握,这让他有更多精力把注意力放在现实中,了解更多时事。
这一点几乎完全摆脱了李家多年来的思想束缚,不再埋头苦学。李鸿章小时候可是乡里的孩子王,从小表现出来一股子灵气,让那些孩子愿意亲近他,听他指挥。
李鸿章渐渐长大,也不再只局限于待在祠堂郢村,而是常常去附近周边的于湾等地拜会亲戚,跟当地有学问的长者或者秀才交谈时事,分析探讨经史典论,对国家大事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让当地学者都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年纪轻轻就展露出杰出的经世之道,足以看出李鸿章雄厚的文学功底和理解能力,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培养起了李鸿章的求学报国之志。
李文安看到二儿子这些年的成长和变化,又惊又喜,他自己性格内向,不善沟通,耽误了求学的最佳年龄。1834年,李文安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四年备考,又在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中进士,李家这才富裕起来。
有了富裕的经济条件支持,李鸿章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对社会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他17岁时,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李鸿章看不惯外毒入侵,立下志向,决定为国家、为百姓贡献一份力量。
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李鸿章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当年的科举,怀着远大的抱负走进考场,一支挑起伟大志向和美好愿景的笔杆子,让他一路绿灯,拔得秀才头衔。
考官都被他独到的见解和酣畅淋漓的笔风所震撼,得知是新任进士李文安的二公子,纷纷夸赞不已,更是赞叹虎父无犬子。
后人不知从哪里得来的传说,李家到了李文安这一代时,举家搬到了熊砖井旁,因为天天喝这熊砖井的水,沾染了井水的气运,得到上天庇护,所以才能官运亨通,家财万贯。
直到现在,这口井仍然存在,而且井水清澈见底,这些年附近的老百姓没少来这里取水,但再也看不到李家的辉煌,周围还是住着与李家毫无关系的平民,过着平淡的生活。
据说后来有个庐州知府为了沾染上李家的“官气”、“财气”,偷偷凿去井栏上的一小块石头做成官印,每日烧香供奉,之后有没有效果就无人考证了。不过,到现在,井栏上还有一个缺口,上面布满了青苔,讲述着岁月的流逝和辉煌的过去。
其实,这口井只不过是个传说,是人们留下的美丽故事,李鸿章如果玩物丧志,没有对时事的深刻认知,没有求学发展的远大志向,一切都是泡影,后来叱咤大清的李中堂就不会出现。
《入都》十首永流芳
1840年,李鸿章顺利考取了秀才的功名,在此之前,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就科考中了进士,在京都担任朝廷命官。
望子成龙的李文安自然希望李鸿章能在秀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他参加顺天府的乡试,碰巧道光二十三年(1843)时,李鸿章被选为庐州府的优贡,这个消息让李文安欣喜万分。
他立刻书信一封,来函催促李鸿章入京,准备参加来年的乡试,在京都进修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收到父亲的书信后,李鸿章惊喜莫名,他意识到自己为朝廷效忠的机会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如果把握住了,便有可能在弱冠之年闯出一番事业。
1843年,李鸿章20岁,在这一年,他心中的志向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爆发了,他写下一首《二十自述》,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尽显无疑。
诗中是这样说的:
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正值大丈夫事业旺盛的“弱冠”之年,当有不消三尺剑的豪情壮志,岂能浮生一世,碌碌无为一辈子?
◆19世纪70年代的李鸿章肖像
李鸿章青年才俊,一表人才,德才兼备,胸怀壮志,他收拾好行李包袱就上路了,他从老家郢村出发,跋山涉水,独自前往京都。
在路上,他畅想着京都的宏伟,未来的官途,当然还有那缥缈未可知的事情。途中李鸿章写下酣畅淋漓的《入都》十首,一直被后人所传诵,流芳百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这十首古诗讲述了李鸿章复杂的心情,虽然也很明显地表达出了他的鸿鹄之志,但有一些诗句也展现出了他对未来的一种担心,“残年兀坐守遗编”,“青山沦落十年人”,“依然一幅旧儒巾”。
殊不知,这些诗句中的内心世界印证了他晚年的一些无奈,虽然很多事情让他背上骂名,但情势所逼,天命难违,《入都》仿佛是一种预测,提前映照出他命运的轨迹。
李鸿章在开篇几首将一腔热血尽情挥洒,希望在京城培养出遍地鲜花,为大清国带来一方净土,结尾的“桂苑犹虚及第花”,更是表明了李鸿章想要折桂夺得头筹状元的雄心。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天盛优配-线上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博客-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