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场被业内看作“国产EDA强强联手”的百亿级收购,说黄就黄了。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这家去年营收增长超20%的公司,利润居然暴跌45%。
现在交易突然终止,就因为买卖双方在关键问题上谈不拢。
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的计划,彻底告吹。
这事发生在2025年7月9日晚上。
华大九天正式发公告,终止对芯和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
这场从3月底就开始谈的交易,折腾了近四个月后,意外画上句号。
时间倒回三个月前。
2025年3月28日,华大九天的动作相当高调。
他们和上海卓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35个交易对象签了框架协议。
当时计划很明确,用股份加现金的方式把芯和半导体整个吃下来。
顺带还要募集配套资金。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毕竟对国产EDA行业来说,这是个大动作。
但商业谈判往往就是这么现实。
华大九天在公告里说得直白:各方死活没法在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
虽然公司这几个月没少使劲推动,可最终还是谈崩了。
什么核心条款这么难谈? 业内老手一看就明白,无非是钱的问题。
估值怎么定,未来的业绩能不能兑现,股权怎么摆布,这些环节一个卡壳,整盘棋就下不动。
有意思的是,这次重组黄得挺“干脆”。
因为连重组草案都没来得及披露,按规则都不用上股东大会表决,直接终止就完事了。
很多人好奇,为啥华大九天非要收购芯和半导体?
答案藏在技术路线图里。
华大九天在EDA领域主打的是芯片级工具,做的是电路设计那些底层活。
芯和半导体玩的是系统级仿真,尤其在5G、AI这些热门领域有一套。
简单说,一个擅长做单颗芯片,一个擅长把多个芯片整合进系统。
要是这两家真能合并,中国EDA企业就能打通从芯片到系统的全流程。
市场反应很现实。
公告出来后第二天,华大九天的股价收在114.68元。
比起前一天就微跌了0.36%,市值稳在622亿出头。
表面看风平浪静,但懂行的都知道,这家龙头企业错过了一次卡位的好机会。
翻翻家底,华大九天去年业绩有点“分裂”。
2024年营收冲到12.22亿元,同比增长20.98%,涨势喜人。
但归母净利润只有1.09亿,同比大跌45.46%,扣非净利润更惨,直接亏损5700多万。
典型的赚了面子没赚着里子。
好在今年一季度喘过气来了。
营收2.34亿,增长9.77%;归母净利润971.39万元,同比反弹26.72%。
数据虽小,好歹是止跌回升的信号。
公司方面倒是淡定。
公告里特别强调:这次交易黄了不影响日常经营,战略方向也不会动摇。
说得很硬气,还承诺接下来一个月不再搞大并购。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华大九天在行业整合方面没少下功夫。
之前就收过芯達芯片科技,还投了阿卡思电子、亚科鸿禹电子、睿晶聚源、菲斯力芯软件这些业内玩家。
更别说还设立了两只专门砸钱EDA赛道的产业基金。
甚至早在2023年8月,华大九天的董秘就在互动平台放话:并购是EDA公司做大的必经之路。
原话清清楚楚写着:“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和并购整合”三架马车都得跑起来。
有意思的是被收购方芯和半导体的动向。
2025年2月,也就是华大九天宣布收购计划的前一个月,芯和半导体悄悄启动了IPO辅导。
辅导机构还是大名鼎鼎的中信证券。
当时这动作被不少人解读为是准备卖身上市的铺垫动作。
交易黄了,芯和半导体现在重回独立发展的路口。
中信证券的辅导会不会继续推进?市场都在等答案。
回头再看这场未完成的交易,分歧表面上是条款谈不拢。
深层次其实是并购的两难:技术价值该定多少才算合理,两套技术体系怎么揉在一起,三十五家股东的利益怎么摆平。
每一步都比想象的复杂。
华大九天的并购策略向来务实。
相比这种硬啃百亿规模的大项目,他们更熟悉通过产业基金做分散投资,或者精准收购技术互补的中小玩家。
这次收购失败,并不代表公司战略转向,更像是一次试错后的战术调整。
EDA行业的格局依然清晰——国际三巨头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还是牢牢把持高端市场。
国内企业想突围,技术整合这道关非过不可。
大并购难成,中小规模的技术互补合作会不会成为新选择?
华大九天宣布7月11日要和投资人开说明会。
具体终止交易的细节,核心条款的分歧点,都会在会上摊开来讲。
投资者的疑问能不能解开,到时候见分晓。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天盛优配-线上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博客-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